今年春夏之交,60年一遇的大旱突袭江苏。但南京市江宁区的粮食生产却逆势增产,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高淳县22万多亩的螃蟹今年也一度因大旱面临绝收之虞,但最终化险为夷,总产量达到1300万公斤,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苏中地区的如皋市,农民过去浇1亩地需要70块钱以上,今年降到50多元,用时用工也大大减少。
2011年,占全国耕地面积第十位的江苏,粮食总产获得“八连增”并继续稳定在全国第四位。
这一切的背后都闪现着小农水活跃的“身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得益于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和强有力的资金整合、高起点的规划编制和科学公平的竞争立项机制、系统完整的建设管理制度,再加上多年来先行一步的农村河道疏浚和农村桥梁道路建设,江苏的小农水建设叠加效应凸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粮食稳产增产获得设施保障。
小农水修到哪
农民就增收到哪
在如皋市丁堰镇的观柳分灌区,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过去农忙时,家家户户要等水、抢水和守水,每次灌溉要一两天、三四个人,现在4个小泵站合成了1个大泵站,土渠硬化了,一两个小时就搞定,还不需要人看着,用水成本也从过去的70元下降到55元。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修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欢迎到哪里。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劳动强度降低、时间减少,农民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了。”高淳县水务局局长赵富山表示。
高淳县东坝镇游子山综合项目区覆盖了4个村、9000口人,面积为1.3万亩,是整合小农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在内的示范片。该镇水利服务中心的汪辉介绍说,记者脚下3.5米宽的机耕路和旁边的沟渠硬化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土地整理,耕地原来的高低不平也不见了;不远处刚建起的泵站是小农水项目;远处的那座白色小桥则是省里前些年搞的小农桥、河道疏浚整治等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果。这些项目叠加起来,其综合效应凸显。
在江宁,于今年3月份建成的双市渡泵站“管辖”着周围7000亩左右的农田。“原来的小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要3-5天才能把稻田里的水给排出去,农民很辛苦,也着急,现在新泵站把排水流量从过去的每秒不到1立方米提高到4立方米,1天就够了。”泵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就像过去战争年代对解放军一样,老百姓主动给施工队送茶送水。”说起老百姓对于小农水项目的欢迎,如皋市水务局局长秦锦国感慨不已。
今年高淳的螃蟹养殖过程则有些惊心动魄。高淳县副县长王胜平介绍说,今年年初以来高淳持续干旱,特别是进入4月份后,全县连续高温少雨,作为螃蟹养殖主要水源的固城湖和石臼湖水位急速下降。当时正值全县22.5万亩螃蟹养殖的用水高峰期,事关2万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情况非常紧急。后来,在省市及兄弟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从长江引水,到6月上旬螃蟹养殖用水全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