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季来了,“订单”和“用工”再度成为热词。
英国《 ”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在过去的几年,特别是以2004年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的状况。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中国的劳动扶养比上升,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人口红利的消失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蔡昉认为,现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企业困难、出口减少等情况,有周期性的因素,有国际上需求的下降,有政策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等等,但也不排除有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在支配着它。蔡昉强调,中国“不能用周期性的思路去解决长期性的结构问题”。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则不同于蔡昉的观点。苏海南向记者表示,人口红利至少可以持续到2020年左右,用工荒也是局部性的现象。苏海南认为,珠三角地区企业订单下降是因为欧美的需求减少了。
虽然目前企业表示不存在用工荒,但苏海南提醒道,结构性的用工荒今后还会继续存在,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转移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
蔡昉则认为,中国应该寻找新的比较优势,但无论是选择动态比较优势或者替代比较优势,都是非常困难的。他建议,政府不应介入,应该把企业该做的事情交还给企业,“企业应该承受风险,没有能力承受的就应该消亡,必须有生有死,才有效率。”
因为,政府介入,会保护落后企业,造就“僵尸企业”,同时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潮涌现象”——很多企业在选择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会“英雄所见略同”,结果大家会选到一个方向上去,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造成产能过剩。蔡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