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 健康 | 教  育 | 女人 | 房产 | 汽车 | 窝窝团 | 财经 | 图片 | 专题 | 访谈 | 体育 | 九头鸟评论 | 情感 | 口碑 | 报料 | 调查 | 天天315
|区域 |经济 | 市场 |上市 |专题 |能源 |科教 |证券 |食品 |国土 |风尚 |文化 |媒体 |企业 |活动 |产经与法 | 美容 |医药 | 教育 |人物 |产业 |家电 |证券 |期货 |服饰


产经首页| 宏观经济| 上市要闻 | 环球财经 | 专题报道 | 深度报道 | 新股焦点 | 公司新闻 | 个股研究 | 行业分析| 银行动态 | 基金看点 | 高管声音
首页 > 产经视点 > 正文

--全球货币宽松闸门再次打开
2011-12-03 05:01: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无论是不是巧合,在中国央行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后,全球6大央行也同时联手降低美元掉期利率50个基点,并同意建立临时双边互换安排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受到利好的突袭,全球风险资产一度...
  无论是不是巧合,在中国央行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后,全球6大央行也同时联手降低美元掉期利率50个基点,并同意建立临时双边互换安排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受到利好的突袭,全球风险资产一度狂飙,这意味着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之下,全球央行政策立场将再次向宽松趋同。

  站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边缘,各大经济体发出支持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事实上,三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全球经济形势骤然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根深蒂固的经济失衡和结构性危机并没有通过反周期的政策刺激得以解决,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政府担保的金融业救援行动的资金估计为20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为应对经济衰退,2008-2010年期间全球财政刺激措施总规模达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3%,然而,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短暂的。

  不过,为了救经济管它什么手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央行正在加入货币极度宽松的阵营。近期,首先发力的是欧洲央行,尽管有3%的通胀高压线,但刚刚走马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还是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从1.50%下调25个基点至1.25%。以应对加速下行的经济风险以及日益严峻的债务形势。

  从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看,美国低增长态势还将延续,尽管今年三季度美国经济2.5%的增长,创下了一年来最快的季度增速,但受制于欧洲问题扩散的影响,以及债务压力和财政束缚的增加,美国经济加速增长的态势未必会延续至四季度或是明年,高盛预计,美国的GDP增速第四季度可能放缓至1%,明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减慢至0.5%,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包括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设定名义GDP目标并与利率挂钩的刺激政策还可能出台。而从日本境况看,为应对日元升值对实体经济的严重拖累,日本央行有理由再度实施量化宽松,并进一步放松货币的可能。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调整也不可能与发达国家脱钩。近期,为了防止经济大幅放缓,抵御欧债危机对出口的冲击,巴西、印尼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开启降息通道,这意味着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开始出现转向,未来新兴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一起走向全球新一轮的变相刺激和宽松政策。

  其实,全球并不是真“差钱”。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总体流动性宽裕度高于金融危机之前,但金融市场流动性开始趋紧。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元流动性增长了2.3万亿美元,全球广义货币供应M2已接近60万亿美元左右。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以2010年GDP排名)中,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加拿大这7个国家,2008年-2010年3年时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8.96万亿美元,增幅高达43.16%,市场感到流动性紧张主要是因为债务危机下的金融“去杠杆化”和市场的“去风险化”让这些流动性“藏”了起来。

  因此,全球重拾二次宽松或继续长期维持低利率,不但会延误发达国家本应采取的必要去杠杆化措施,致使资源配置不当,也为发生严重的金融扭曲埋下祸根。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化解债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压力继续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11年和2012年新兴市场整体的通胀预估值分别为6.9%和5.6%,而同期发达市场整体的通胀水平仅为2.6%和1.7%,相对更高的通胀压力使得新兴市场难以通过放松货币来冲抵财政巩固的负面效应。在全球超低利率水平下,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私人部门负债迅速增加,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全球经济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现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让位于经济增长。在全球负利率以及继续释放流动性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农产品等并不排除重拾升势的可能。当人们认为通胀似乎已经见顶时,必须警惕全球通胀可能卷土重来。 

声明:同城315诚信网产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邮箱:chanjingh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业板退市制度争论利于集思广益
下一篇:--乳品国标不应由生产者起草制定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新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友情链接

n>

 

网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号   邮政编码:430015
联系同城315诚信网: [办公室] 15710082619  
[网站建设]qq:2273883948   [频道合作] 
[广告热线]   [新闻热线] 
关于我们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