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新辉:河南违法违规金额30多亿反映出什么?
在昨日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省审计厅书面报告了《2010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将整改落实情况一一公布。此次纠正和处理的违法违规金额为33.52亿元,截至目前,已整改落实23.57亿元,并给予198名相关人员各类处分。(据11月22日《大河报》)
据这篇题为《部分地方政府巧立名目乱收费被叫停》的报道说,今年7月份,省审计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提请审计报告,“晒了晒”2010年度存在的问题资金,涉及财政预算、高校收支及多个地方政府。审计问题:部分市、县自立名目收费1141万元。部分市、县没有停止已经命令取消或停止征收的收费项目,违规收费782.81万元,涉及8个收费单位的8个收费项目;8个市、县所属部门和单位,违反规定自立9个收费项目,收费金额1141.11万元。目前,相关市、县已全部停止违规征收的收费项目。省财政厅、监察厅和发改委三个部门对乱收费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检查。
何谓巧立名目?仔细分析一下吧。意思就是说变着法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说穿了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但凡听过牛群《巧立名目》这段相声的读者,或许会记得,这段相声“敢讽刺、真幽默”,而不是“戴高帽、唱赞歌”,把巧立名目者揭露得体无完肤。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必须永远具备的精神品质,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体现。曾几何时,少数官员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他们的贪欲从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早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是就事论事吧。“部分地方政府巧立名目乱收费被叫停”——既然已经审计出这么多问题,而且事实清楚——但人们依然不甚明白:“部分地方政府”到底是哪一级政府?至于“目前,相关市、县已全部停止违规征收的收费项目”,这“相关市、县”是哪些市、县?给予198名相关人员各类处分,这198名相关人员又都姓甚名谁,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处分呢?不知道。
违法违规金额30多亿,发映出什么?很显然应是官员的行政不作为。“人民公仆”对于“主人”,理应全心全意。但遗憾的是,一些公务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商品交易,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钱服务”。这说明,我们反腐败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应当从维护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能以及反腐败的高度,认真对待行政不作为现象,让行政不作为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