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传真(2011-11-28)
IMF首次评估中国金融部门:
呼吁进一步改革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14日公布的对中国金融部门进行的首次正式评估中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基金组织对中国开展的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检查是与世界银行合作进行的。25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同意至少每隔五年接受一次强制性评估,中国是其中之一。FSAP是基金组织金融监督工作和国际货币体系监测活动的一部分。
“中国的银行和金融部门是健康的,但存在一定脆弱性,当局应予以处理。”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兼FSAP基金组织评估小组负责人Jonathan Fiechter说。“尽管现有结构促成了高储蓄和高流动性,但它也带来了资本配置不当和产生泡沫的风险,特别是在房地产业。随时间推移,这种扭曲的成本只会不断上升,所以越早消除这种扭曲越好。”
另外,根据FSAP报告,中国的金融部门面临着几个近期风险: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房价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中期脆弱性也在增加,可能会妨害金融体系为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带来进一步的风险,因此,为广泛的金融改革行动营造必要的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前期条件,就应当成为一个优先工作。
(李汝浩)
世行未来五年将维持
对中国每年15亿美元贷款
世界银行副行长凯特11月16日表示,世行未来五年将维持对中国每年15亿美元贷款规模。
凯特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未来五年对中国的贷款投放将重点投资交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农村扶贫、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并希望把世行在中国的经验带到其他国家。
针对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凯特表示,世界银行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从1993年至今,已经累计投放贷款约2.6亿美元,例如丽江古城、甘肃丝绸之路沿线古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孔孟遗产地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凯特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将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将从政策建议和贷款项目两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产业将在未来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
自1981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第一笔贷款以来,截至2011年6月30日,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总承诺额累计超过491.5亿美元,共支持了337个发展项目,目前正在执行中的项目有73个。
(李延霞)
外银报告:欧洲将陷入衰退
全球增长源泉是亚洲
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在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预测,明年年初欧元区将陷入衰退,但欧洲衰退并不意味着全球衰退。
新加坡星展银行(RBS)则指,今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亚洲,至2020年,亚洲为全球经济带来的动力将是美国的两倍。
UBS发布的《2011-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明年年初欧元区将陷入衰退,但美国经济相对不受欧洲疲态的干扰,而未来两年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会维持“与趋势值相当”的增长率。
UBS分析称,未来几年发达经济体仍将存在过剩产能,这是金融危机的遗物,也是复苏乏力的结果。发达经济体整体通胀压力仍较小,但欧洲的通缩压力可能加剧。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到2013年将一直维持非常宽松的态势,预计美联储在2013年下半年之前不会加息。同样,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及英国央行不大可能在未来两年收紧政策。
星展银行则在其《亚洲2020》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相对G3成员国的几乎零增长,亚洲人目前的消费要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多出25%。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各国的GDP都呈现上涨趋势,如3年来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GDP增长了18%、菲律宾上涨了14%,印度增长25%,中国的增长高达29%。
据RBS分析,以亚洲为核心的新兴市场在过去两年里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目前亚洲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力度已经大于美国。
(桑恒双)
全球金融业“地震”全年裁员20万人
据综合外电消息,花旗集团、法国巴黎银行及美国银行近两日相继传出裁员消息,受影响人数超过4400人。欧美大行受欧债危机打击、投资交易部门收入减少及各国政府收紧监管,掀起裁员潮,令今年以来全球金融业裁员人数已接近20万,超过2009年创下的17.4万纪录。
据知情人士透露,花旗集团正考虑裁员3000人,占员工总数约1%,其中证券和银行部门为“重灾区”,将大削900个职位,相当于该部门全球员工总数的5%。受欧债危机拖累盈利暴跌的法国巴黎银行,据工会近日表示,公司称计划于明年裁减1396名投行员工,占总员工约6.5%,其中海外员工占1023人。前日也有消息指美银计划裁减美林欧洲证券分部,但无披露受影响人数。
(慧 敏)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