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预计信贷规模微调需等明年第一季度
从今日起,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将下调0.5%至21%。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准备金调整并未能给银行个人房贷额度迅速“松绑”,分析预计银行在房地产开发与个人按揭贷款整体信贷规模微调需等2012年第一季度以后。
银行:建议延后办理房贷
记者周末走访部分国有大型银行了解到, 银行方面认为准备金调整对促进银行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并非“立竿见影”。鉴于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持续,银行方面预计个人房贷额度宽松需等到明年第一季度。
“从以往经验看,准备金下调房贷额度影响很有限。由于我们执行基准利率因此申请的客户非常多,我们加班办理,但平均轮候时间仍要在1个月以上。因此建议客户最好能延后办理。”工商银行(601398)天河北路一家支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
记者随后走访了环市东路等地一些国有大型银行了解到,银行方面对准备金下调后的个人房贷并不乐观。一家国有大型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个人按揭贷款额度主要受三方面影响。首先是国家整体信贷政策,其次是75%的日均贷存比考核压力,此外是银行的准备金。目前准备金率仅下调0.5%,但仍远高于2007年紧缩时期的水平。
“很多股份制银行早已不做房贷,国有银行也把有限额度挪到中小企业业务,”该银行负责人表示,面对庞大的个人按揭购房需求,央行下调一次准备金释放出来的额度是杯水车薪。
11月信贷数据仍将下滑
根据机构披露的四大行2011年11月新增信贷数据环比降速较快,业内普遍预计11月新增信贷环比会大幅降低,将会在5000亿左右。市场预计,央行下调准备金后,12月新增贷款将略有回升,但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业务等“定向刺激”,领域如个人房贷等领域影响有限。
据申银万国等机构披露数据显示,预计11月份全月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也只有1600亿元左右,比10月份的2400亿元滑落30%。招商证券(600999)的银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银行体系来说,虽然银行资金面已趋于缓和,但1个月的银行间拆借利率仍处于高位。此外,银行的存款流失严重,10月出现了7200多亿元的居民存款流失,这令商业银行贷款能力捉襟见肘。分析预计恐怕在12月至少在12月的上半月这种状况也不会得到特别明显的改善。
分析预计,鉴于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已跌至2009年以来的新低,经济环境可能恶化,央行在2012年将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包括针对房地产贷款等行业的整个信贷政策环境改善需要等2012年1季度以后。
央行:
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央行调查统计司撰写的《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和《房地产市场变化对金融业影响的调查报告》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同时,央行调查统计司援引部分商业银行和房企的发言称,其能够承受房价下跌20%到30%带来的冲击,但担忧房价下跌带来的恐慌性抛售和连锁反应。
央行称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 房价拐点现端倪
近日,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统计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举办“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座谈会,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银监会统计部、10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3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房驰昊公司代表参加了会议。
就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会议重点讨论了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撰写的《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和《房地产市场变化对金融业影响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承受房价下跌20%到30%带来的冲击,但是房价下跌20%后会不会诱发恐慌性抛售、抛售现象出现后有关方面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连锁反应,是银行和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
目前,MHPI涵盖了北京、天津、沈阳、上海等30个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变化信息。实证分析显示,MHPI贴近居民房价感受,与宏观经济指标存在较密切的相关关系,能有效反映购房者心理预期。会上还提出,随着我国房屋交易市场日臻完善,新房的交易比重将会下降,二手房的交易比重将上升,可以在时机成熟时推出二手房交易价格指数;采用重复交易法,研究编制二手房价格指数的可行性等建议。
新名词:MHPI 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中国重点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Megacity Housing Price Index,以下简称MHPI),用特征价格法编制。
主要思路:住宅价格包括两个部分,由基本功能决定的价格和由具体特征决定的价格。市场会给出基本功能的价格及每项具体特征对基本价格的影响系数,由此计算房屋的整体价格。分解出房价中各项特征的隐含价格,并剔除其对房价变动的影响,就可以得到纯粹由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价格调整。
主要优点是:
(1)剔除了在售楼盘的结构特征影响,能真实反映价格变化。
(2)相对于当前国内已有房价指数,该指数的基础数据源来自各城市的实际成交记录,信息全面、真实可靠。
(3)包含全部在售新建住宅交易信息,覆盖面广;可编制各细分市场指数,代表性强。
(责任编辑:曹华)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