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发改委昨日一锤定音,出台电煤方案,2012年电煤合同谈判没有开始即告落幕。
为缓解今年以来因煤电矛盾导致的电力持续短缺局面,国家发展改革委30日宣布,对发电用煤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其中重点煤炭合同价格允许5%上调,但从历史经验看,目前与市场煤最高达300元的差距,或使电煤合同难以落实。短期内完成“冬储”任务的电厂观望气氛加重,市场煤价或将进一步下跌,而未来港口煤运或大幅萎缩。
合同好订履约难
国家发改委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连续3年重点合同煤基本不涨价的状况,但是每吨低于市场价格100元~300元的差价,仍然让煤炭企业普遍反映难以接受。实际上,为了在每年最后一个月内完成签订重点合同煤的任务,国家发改委最近几年频频动用“最高限价”。
国家发改委曾在2010年底明确要求,2011年重点合同电煤价格要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加价,也就是仍维持每吨520元的价格。2012年上调5%之后,重点合同煤价格为每吨546元。
而据秦皇岛煤炭网数据显示,目前环渤海地区4500大卡的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645元,5000大卡每吨为745元,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每吨为847元。这也就意味着发改委规定的重点合同煤价与市场价每吨最低相差100元,最高可达300元。
两者巨大的落差,使得重点煤炭合同最终履约率仍是问题。以往煤电双方都会迫于政策压力完成合同签订,但第二年的执行率却始终不高。通常电煤重点合同的兑现率在30%左右。因此,有业内专家表示,此次电煤博弈将重蹈覆辙。
“煤企使用拖字诀,即使合同签了也不执行,拖到淡季迫于行政压力就执行一点。”西南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刚说。对于限制合同煤价上涨幅度,张刚认为,5%的涨幅其实很小,但也是对合同煤兑现率小的无奈之举,对合同煤的影响意义不大,只能说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