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
和讯网消息 12月3日消息,第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亚洲金融监管和机构重振”。和讯网作为独家财经网(博客,微博)(博客,微博)络支持对年会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表示,中国的金融监管重新认识与反思。只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存在,金融监管就永远不能放松;中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尤需加强。
以下为文字实录:
唐双宁:刚才兆星和主持人都说去年冬天在这论坛探讨,我们论坛一共举行了六次,每天都是冬天,我们想起来一首诗,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哲学角度讲,大冷、大热,大热、大冷,冬天迟迟不走,春天迟迟不来,有可能一下来到夏天,这是题外话,书归正传。
我今天想谈一谈关于金融监管的十点反思,有一个文字稿,以文字稿为准。我可能不按文字稿去说,因为反思什么呢,反思是被上帝嘲笑的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所以还得思考,根据今天论坛的主题,我想先回顾一下中国金融监管经历的三个阶段。应该说在1984年以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那个时候中国金融中国主要是货币政策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从1984年到1993年是中国金融监管的第一个阶段,叫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计划经济为主,金融工作以控制贷款规模为主,金融监管主要是批机构,批债券,批股票,基本上属于从属地位。1993年由于出现泡沫经济,当时中央发出6号文件,提出16条意见,其中12条是针对金融工作的,特别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明确提出来人民银行的职能转换,就是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金融监管上来,那么从1993年到2003年的这十年,我认为是第二个阶段,就是中国的金融监管的职能转换和体制探索阶段,1997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这之后相继推出来一系列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举措。你比如说强化了中国证监会的认识,原来有一个国务院证券委,下面的证监会是一个执行机构。同时还成立了保监会,把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了,人民银行就专思对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人民银行从组织体制上成立了若干个我们现在俗称叫大区行,也就是讲原来30多家低级分行,改制为9家一级分行和2家营业管理部,这里面有很多差距。并且一级分行所在地的其他省会城市成立省会中心支行和监管办事处。对这项改革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当时这项改革的初衷是防止对地方金融的干预,初衷是防止地方对金融的干预。
但是我认为这种改的结果存在着两个错位,一个错位就是地方干预是干预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是你没有改商业银行,工农中建还是按省、市、县这么设,改的是没有代表权的人民银行,而有贷款权的商业银行没有改,这是一个错位;第二个错位就是干预的层面在哪一个层面呢,在县和市这个层面,省一级政府应该政治比重还是比较高的,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总体上不能思维干预。但是我们恰恰改了省,而没有改县和市。所以我觉得这项改革存在着两个错位。当然错位了,名义上也不需要再改过来,因为大家这么多年都适应了,再改回来就乱套了。但是必须肯定这项改革的初衷是要加强金融监管,这是第二个阶段。
到2003年又成立了银监会,从此就正式形成了一行三会的体制,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标志着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正式进入了分业监管阶段。我个人总结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他体分为这么三个阶段。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走到今天,现在看应该说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阶段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还要与时俱进,过去施行人民银行大一统的监管,好处是职责明确,所有风险可以向人民银行一家问责,协调起来也方便,人民银行内部就可以协调了。问题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只由人民银行一家来监管力不从心,一行三会体制以后它的好处总体上看是监管力度加大,但是协调成本也随之加大,并且出现了监管过度,监管滞后与监管真空,监管过度的结果就是每段铁路警察都对,但是火车开不了。监管滞后的结果是火车开了,但是乘警没赶上车。监管真空的结果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是段与段之间出现了一些“几不管”地带,比如地方金融、组金融、民间金融等等,所以一行三会体制总体上是符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要求的,但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基于历史的回顾,我对中国金融监管有几点认识、思考。
第一重新认识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文字稿上有。
第二重新认识金融监管的从属性,现有金融企业的发展,后有监管当局的监管。发展第一性,监管第二性,没有金融企业的发展就没有金融企业监管,发展决定监管,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要求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求监管到什么程度,监管反作用于发展,也就是监管要引导,要规范发展,要服务于发展。一定意义上讲监管可以超前但最终要坚持发展是否适应监管。
第三是金融监管的体制性,监管上讲没有好的体制,时间上讲没有一个好的体制,体系上讲没有一个好的时间空间监管体制。英国工人革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只要符合国情就可以,监管体制可以追求理想,但不能,也不可能理想化。
第四重新认识监管体制重要性。境外监管体制混业、大混业、分业,总体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按照这个规律运动,在合与分的运动中不断强化,这种强化也不是不惜成本的越多越好,越严格越好。
第五要重新认识风险监管的首要性。就是金融监管就其过程来讲包括三个过程,准入的监管行为监管,演进上来讲包括规则的监管,后来资本为主的监管,80年代中期,后来是风险为本的监管,后来是原则性监管。我认为无论何种阶段,何种模式都必须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
第六是重新认识内控金融监管的本原性,内因式根据外因式变化的条件只有被监管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监管才能成功,才能有效,否则外部再努力,作用也是有效。
第七重新认识监管悖论的永久性,监管悖论表现控制风险以金融发展为代价,要发展就必然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风险要有一定的容忍性。比如不能奢望有零贷款不良率。
第八是重新认识监管目标的适度性,度上我个人体会大致有八个方面的大体平衡,就是上面能掌控,中间少推诿,下面不出事,或者少出事,业务能发展,国际能融入,国情能适应,当前行得通,不能理想化。当前注意监管不足,监管过度和监管真空的问题。
第九重新人事体制与金融互补性,同样的体制由于人不同而效果不同。反过来也是这样监管不是艺术更是制度。
最后一点认识中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必要性、渐进性以及与国情的适应性。由于经济已经全球化,所以必然要求书同文车,文车同轨,必须要求中国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接轨,国际金融同行在几百年的实践中也确实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国外也不是那么天天原则不得了。多年前我曾经同美国的监管高层有过一次对话,我说你们的监管体制就那么完美无缺吗?不过在历史的面盆中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我曾经问过美国,他们说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也不愿意选择这种结果。美国不热衷实施巴塞尔三也是考虑美国的国情,所以接轨是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走一步看一步,尤其要注意同中国国情的结合,防止南桔北枳。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