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 | 健康 | 教  育 | 女人 | 房产 | 汽车 | 窝窝团 | 财经 | 图片 | 专题 | 访谈 | 体育 | 九头鸟评论 | 情感 | 口碑 | 报料 | 调查 | 天天315
|区域 |经济 | 市场 |上市 |专题 |能源 |科教 |证券 |食品 |国土 |风尚 |文化 |媒体 |企业 |活动 |产经与法 | 美容 |医药 | 教育 |人物 |产业 |家电 |证券 |期货 |服饰


产经首页| 宏观经济| 上市要闻 | 环球财经 | 专题报道 | 深度报道 | 新股焦点 | 公司新闻 | 个股研究 | 行业分析| 银行动态 | 基金看点 | 高管声音
首页 > 产业经济 > 正文

空手道"原罪" 华普掌门人翦英海"欺诈重组"武昌鱼
2011-11-23 12:18:15   来源:质检网   评论:0 点击:

2002年4月,华普集团董事长、当时《福布斯》中国富豪排名第35位的翦英海,伙同麾下赵宁和王晓东等一干人马,不断奔波于北京、武汉和鄂州之间,和武昌鱼的控股股东武昌鱼集团、武汉和鄂州当地政府官员、武昌鱼的...

    2002年4月,华普集团董事长、当时《福布斯》中国富豪排名第35位的翦英海,伙同麾下赵宁和王晓东等一干人马,不断奔波于北京、武汉和鄂州之间,和武昌鱼的控股股东武昌鱼集团、武汉和鄂州当地政府官员、武昌鱼的债权银行负责人等进行了一系列“勾兑”、谈判、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随后,各方在“股权转让+资产注入”上达成了一致。翦英海为当时武昌鱼的利益相关方画了一块“大饼”——所谓的房地产开发和规模扩张的“空想”,免费“吃到了”武昌鱼。

    当年6月12日,翦英海和武昌鱼集团达成第一次股权转让协议。武昌鱼集团将所持有的6603万股和3179万股分别转让给华普集团和北京中联普拓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中联普拓)。每股3.03元。转让后,武昌鱼集团继续持总股本的28.69%,仍为第一大股东,华普集团占总股本比例为27%,以不到2%的差距位居第二,中联普拓以13%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大股东。而实际上,华普系已经控制了武昌鱼。

    在翦英海眼里,当时的武昌鱼是质地非常优良的“壳公司”。2002年年中,武昌鱼的净资产达到了9.4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16%。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4848万元和1137万元。截至2002年6月,武昌鱼公司在银行里还存放着3亿元的现金。

    华普集团武昌鱼的“蚕食”,绝不仅仅满足于当第二大股东。2002年7月25日,武昌鱼集团与华普集团和中联普拓又分别签订了《股权转让补充协议》,华普集团和中联普拓分别受让7092万股和2149万股,华普集团一跃而成第一大股东。

    再来看看翦英海收购武昌鱼所付出的“代价”。

    2002年8月22日,武昌鱼新的董事会聘翦英海为公司总经理,并通过两项议案:一是将肉禽蛋加工厂、鱼加工厂、销售分公司和高密度流水养殖在建工程项目等以1.23亿元出售给武昌鱼集团,并用所得款项收购华普集团所属的北京中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地公司)51%的股权。

    中地公司由华普集团和中联普拓共同出资组建。华普集团占注册资本的65%;中联普拓占35%。中地公司当时经营的房地产项目主体是计划总投资约24.3亿元建设的北京华普中心大厦。当时,该资产仅仅是一块荒地。但翦英海却把这块荒地“包装”成了优质资产。

    通过买通评估事务所,中地公司当时的评估结果便非常“出人意料”。从财务报表看,截至2002年6月底,中地公司的负债高达158651.37万元,净利润-273万元。然而由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称,中地公司经过调整及评估后的总资产为186284.25万元,负债为114592.60万元,净资产为71691.66万元,增值42752.02万元,增加率为147.73%。

    经过这一番“调整”、“包装”后,中地公司身价大涨,与原先审计报表显示的账面数据相比,净资产增值了52539.11万元,净资产增加率高达274%!在此评估报告基础上,武昌鱼与华普集团最后约定收购中地公司51%股权的总价款为29250.2万元。

    就这样,华普集团和中联普拓收购武昌鱼股权花了约3亿元现金,这笔钱应该流到武昌鱼集团和当地政府手中。但武昌鱼通过溢价收购中地公司股权,账上约3亿元现金又进入到收购方华普集团的腰包。“空手道高手”华普集团仅凭玩转股权收购就“空手套白狼”,轻松控股了一家质地不错的上市公司。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华普集团3亿元的股权收购款一直迟迟没有付清;直到2007年,时隔5年后,华普集团尚余7000万元未付。而武昌鱼账面上的3亿元现金却早已“不翼而飞”。

    股权收购完成之后,以前过着宽松日子的武昌鱼将不再宽松,沉重的资金和债务包袱将压在武昌鱼的肩上。会计报表显示,当时中地公司资金极度短缺。截至2002年6月30日,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493万元。同时,公司的银行借贷资金总额为2.477亿元,并且有2000万元借款已逾期,后续的房地产建设及偿还贷款所需的资金“无底洞”,成为拖垮武昌鱼的罪魁祸首。

   http://www.cqn.com.cn/news/cjpd/498035.html 

声明:同城315诚信网产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邮箱:chanjingh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3000余万元罚款为何难挡重庆川庆化工厂排污
下一篇: 虚假披露伪造报表 翦英海涉侵害上市公司已立案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n>

 

网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日报路2号   邮政编码:430015
联系同城315诚信网: [办公室] 15710082619  
[网站建设]qq:2273883948   [频道合作] 
[广告热线]   [新闻热线] 
关于我们 | 广告刊例 | 版权声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