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持续高位,经济增长大趋势下,银行最赚钱的信贷业务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厦门)茶业金融国际论坛”上, 贷款投向重点支持的行业方面,32.2%的银行家选择商贸业,23.7%的银行家选择农林牧渔业;而与此相对应,只有16.4%和7.5%的银行家选择了周期性比较强的冶金业和房地产业。
事实上,这种策略与监管部门的要求也不谋而合。近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就表示,各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薄弱环节以及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供给。
净息差受益
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概念的提出历经有年,但在今年信贷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腾挪贷款规模,用于收益更高的行业正成为当下银行的现实选择。而民生银行扩大抗周期行业贷款占比的做法,在商业银行中亦十分普遍。
工行半年报显示,前六个月,工行的批发、零售及住宿类贷款在所有公司类贷款占比中增加了1.3个百分点,从去年末的8.3%上升为6月末的9.6%。
而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从今年的信贷情况来看,以往贷款过于集中在房地产、重工业的情况正逐渐好转。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更是只累计增加9923 亿元,同比少增7439亿元;工业中长期贷款(本外币)累计增加4485亿元,同比少增1702亿元。
从地域板块看,情况也是如此。以上海为例,截至8月末,上海市银行业机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大类行业贷款”分别较年初增长1071.59亿元、38.66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多增764.49亿元、16.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