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层授意将积极推进退市制度以后,ST股的炒作开始分化,那些只是把ST当作符号的实质性资产重组股,也许并没感受到多少寒意。
日前,证监会在推出的“六大新政”中表示,将结合创业板自身特点,对创业板退市制度进行完善。同时,提高ST公司重组门槛,使之达到与首发上市基本相同的水平,坚决遏制市场恶炒绩差公司的投机行为,解决当前“壳资源”炒作成风等问题。理论上讲,股市炒的是预期,而ST股的重组预期,又是市场一大热点,因此ST股频繁上演“不死鸟”的传奇也很正常。“随着这些新政的实施,上市公司不再是只进不退的"不死鸟",ST公司更是面临着生死考验。”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这样表示。
政策解读:
成熟市场不需要过度投机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日前发布的一则微博足以让人感到目前A股市场的股票“宠儿”与“弃儿”错位情况是如此的严重。但斌在微博上称:“和一位前基金投资总监聊天。他开玩笑说:"他给太太推荐招行、万科等股票。他太太不买,买了两个ST股与两个重组股,结果比他这个专业人士赚得多得多。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搞名堂的,似乎总有好结果"。”
事实上,在目前的A股市场上,类似那位基金投资总监的太太的投资者大有人在。“这是A股市场特有的现象,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市场也找不到第二家。”西南证券(600369,股吧)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说,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有问题:上市公司发生亏损了,还可以ST两年;ST公司还可以重组,至于重组后的公司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则另当别论,甚至无人过问。受让方出具了一份“扭亏为盈”的财务报告后,又可以接着亏损,因为又可以ST两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出现了不少“不死鸟”。
“那位基金投资总监的太太之所以不愿意买业绩优良的招行、万科等股票,而敢于买两个ST股与两个重组股,就是因为看重这些公司的重组预期。”王剑辉说,不然,A股市场炒作ST公司股票之风为何能够长盛不衰?说白了,大家都在投机,甚至是过度投机!
对于创业板退市问题,新时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冯文锁说,由于创业板设立时间短,目前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设立直接退市制度,实际上不涉及对现有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尽管从创业板开设之日起就在说直接退市,而至今未见行动,还处于“光说不练”阶段,但从证监会此次表态来看,在推进创业板退市制度建设上将进入操作阶段,这次可能要动真格了。
东北证券(000686,股吧)投资顾问部副总经理毕子男认为,只要退市制度一天不出,市场对创业板和ST公司的投机炒作之风也就一天不止,中国股票市场也就无法成熟起来。“因为成熟市场不需要过度投机,需要的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市场影响:
短空成好重塑价值投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博客,微博)说,从证监会就有关ST公司重组新标准的表态来看,今后ST公司重组将与IPO相差无几。一方面,这意味着那些想通过借壳ST公司走捷径上市的公司会另作打算了;另一方面,完善借壳重组和退市制度无疑将遏制对垃圾股的炒作之风,有利于抑制投机,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这对长期以来A股市场存在的炒作ST股的投机者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不过,要完全杜绝炒作ST股的现象也是不现实的。”李大霄坦言:一方面,A股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机风气浓厚由来已久;另一方面,目前并没有制度规定不能买卖 ST股,只能说,新政实施后,炒作ST股的行为会得到一些收敛而已。
李大霄说,与提高ST公司重组标准相联系的就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的是,完善后的退市制度会比现在的严密,这是全球范围内证券市场发展的规律,也是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
在毕子男看来,证监会新政实施后,将促使投资者树立风险意识,对ST股的炒作会趋于谨慎,这样,市场对ST股的炒作可能会降温。同时,由于证监会要求将企业借壳上市的门槛提高到与IPO相同的水平,这样,那些借ST公司之“壳”上市的公司自然会考虑其得失,“壳”资源的身价可能会下降,甚至不排除一些“壳”资源无人问津的现象出现。而在规定时限内,不被他人接手重组的ST公司就只好退市,因此,可以预计的是,今后退市的ST公司将增多。
在谈到新政对市场的影响时,毕子男说,如果过去还只是“预期性”影响,那么,当第一家创业板公司退市出现后,这样的影响就变为“实质性”影响了。从短期看,退市会对创业板股票带来负面影响,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股票的炒作可能降温。因为那些业绩又不佳,成长性不强的公司将面临着退市的“生死考验”;从中长期来看,强化退市制度对市场则是利好因素。
“我的一个基本估计是,今后ST公司之"壳"将不再那么值钱了,投资者对ST公司股票的炒作可能不再那么热情了,那些靠炒作ST股发财的投机者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冯文锁说,因为这一规定预示着证监会加强了对上市公司重组的监管,借壳标准趋同IPO,加大上市公司重组的成本和风险。
“但从整个市场来看,却是利好,因为按照新的重组标准,借壳ST公司的大股东,在经营业绩、资产质地、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已经和IPO相差无几了,这样的公司成为了ST公司新的大股东,有望使ST公司真正能够起死回生。”冯文锁表示。
专家建议:
严格执行刚性约束制度
有专家认为,按照规定,ST公司退市后还会给投资者安排一个交易平台,但这实际上是在为其处理“善后事宜”,原来几十元一股的股票,可能只值几元钱了,如果这些损失全部由投资者承担,那么,退市制度就明显成了中小投资者的“绞肉机”。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首先,对于包括包装上市、造假上市、虚假陈述在内的欺诈上市的公司,以及上市后业绩出现急剧变脸的公司,应作直接退市处理,改变目前这类公司上市后“只挨罚,不退市”的做法。
其次,目前主板公司退市后,责任问题一退了之,根本不给投资者以赔偿。应该追究责任人责任,由上市公司、保荐机构等责任方负责退还投资者认购股票的款项,并赔偿投资者损失。
“对于众多中小投资者来说,今后应该更多看到创业板公司的基本面,即公司现实的经营业绩,未来的成长空间、公司治理结构和估值水平等,而不是盲目地炒作所谓的"概念"、"题材"等。”冯文锁如此建议。
毕子男认为,对重组的ST公司的投资价值,一是其经营绩及其可持续性如何,二是所从事的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三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情况。在投资策略方面,对ST公司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实实在在的投资价值,而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李大霄认为,一方面,建立创业板公司直接退市制度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另一方面,直接退市制度又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水到渠成,即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时候,才是推出的最佳时刻。
李大霄估计,在新政实施初期,管理层对主板(包括中小板)与创业板在退市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总体上看,主板公司从变为ST公司到退市还会有一个过渡期,而创业板公司则会直接退市。但待直接退市制度在创业板市场取得经验后,也有可能推广到主板。“退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李大霄认为,有必要严把IPO“入口关”,将那些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拒之于门外,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尽量减少ST公司的出现,从而减少退市公司的数量,保持市场的基本稳定。
本报记者 杨成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