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目前基本呈现以农行、农发行、农信社为主,农业保险公司、邮储银行为辅,民间借贷以及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为补充的格局。但在欠发达地区,这一体系难以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三农”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近期,人行辽宁阜新支行对近10年的支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信贷资金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数据显示,该市农业贷款规模及占比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增加的绝对量和速度却为双低。
理论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制度性因素,包括机构设立、运营、资产交易、信贷体制等;二是生产力水平,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前者决定资源的供给,后者决定资源的需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由供需均衡决定。
以商业化为主要取向的机构改革,尽管增加了资金供给总量,但未必能带来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有效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排斥。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大量撤并,新型金融机构作用有限,“三农”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农信社。以阜新市为例,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已占到全市的80%以上,但从整体看,促进作用仍有限。
在金融供给不足的同时,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也相对有限,金融抑制由此加剧。以阜新市为例,2010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72元,60.35%的家庭以种植、养殖为主。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储蓄倾向却非常强,储蓄余额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给农信社的经营带来不少难题。另外,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往往都是小额的“即时需求”,受贷款手续繁琐、利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农户和农村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民间借贷,需求型抑制现象比较严重。
无论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均存在着多方面的效率损失。一旦金融供求在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出现失衡,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形式都将出现错误,并形成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锁定。目前看来这种锁定效应非常显著,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和“逆向配置”。
“逆向流动”最主要的表现是经营性流出,即金融资源从基层机构向上级机构集中、由信用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即所谓的“金融城市化偏好”。“逆向配置”存在多种表现形态,如从配置的产业领域来看,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与盈利性产业的失调。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基础性设施领域撤出,己在实质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以阜新市为例,2010年年末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5.26亿元,仅占全部涉农贷款的11.6%。从配置的区域来看,存在着较发达乡镇与落后乡镇的失衡,落后乡镇的资金短缺越来越严重,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不足解析
2011-12-01 19:22:3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目前基本呈现以农行、农发行、农信社为主,农业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整体联动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下一篇:为秋粮收购提供良好金融服务
分享到: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