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解决资金供需矛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整体联动地加以解决。
政府引领,政策扶持。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战略,改善农村经济金融生态环境。一是由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主导产业和“自主品牌”加以扶持。二是适时对“三农”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三是在尽快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同时,激励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拓展业务。四是由地方财政出资,成立地方性农业担保机构,专司“三农”贷款担保;同时鼓励商业性担保公司为“三农”提供贷款担保。五是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应联手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打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农”要增强实力,弥补自身不足。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管理落后,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三农”要不断增强实力。一是积极参加各类农业保险,同时发挥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提高抗风险能力。二是农民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不断增加积累,壮大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农民要增强信用意识,为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创造条件。
构建支农供给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涉农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寻求“三农”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一是构建以农信社、农行、农发行、邮储银行等为主导,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支农体系。二是在现有农户联保贷款、粮补担保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的基础上,推广库存产品、应收账款、仓单、运单和订单等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推行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土地承包贷款,大型农用设备、农房、荒地和水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扩大有效抵押范围;还可推出贷款与信用卡相捆绑的“小企联保通”、“惠农一卡通”等多项创新业务,多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地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三是大力开办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收水电费、代发农民工工资和涉农补贴等各类资金归集业务和“三农”理财等业务,真正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