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余
我厌恶给书加上“纸质”或“电子”这样的前缀,当然也不喜欢给书店做实体和网络的分类,但好恶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现在是到了正视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时候了。
电子书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我不认为纸质书有生存危机,换句话说,电子书如何迅猛发展也不会等到取代纸质书的一天。道理非常简单,纸质书有气味、有触感、有温度,不似电子书,离不开冷冰冰的显示屏。纸质书还会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占有感——当然这种占有感是适度的,不是贪婪的,但却似乎是爱书人不可或缺的。比如我出差,经常会带上两本自己喜爱的书,我可能根本就不看,或仅仅看上几页,但我就喜欢这么带在身上,伴随着自己的旅途。
在爱书人的眼里,书常常就这样,似乎是有感情的、有生命的,预示着你和世界的某种联系,也是生活给你的特别慰藉。古人常说:书香世界,其实书是有气味,香倒是未必,说“书香”不过是源于读书人情感的偏好。爱书爱到一定程度,还会被人称为“书痴”,那种一往情深并不亚于恋人之间的海誓山盟。
很难想象一个爱看电子书的人会成为“书痴”。我每每看到地铁里的年轻人端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快速地翻页阅读,就不由得替他们担心,不是担心他们的眼睛受不了,而是觉得这样实在太忙了,太赶了,似乎正在完成一件任务。读书应该是一种从容、优雅、快乐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热爱、痴狂。
正因纸质书有许多先天优势,我对实体书店的未来并不悲观。实体书店都是经营纸质书为主的,爱书人在实体书店中挑选书时,可以闻香,也不妨抚摩,可以读上几页,甚至奋力读完。我偶尔光顾北大南门边上的“风入松”书店,发现那里便有许多人带着干粮和大口径的水杯,一看就是有备而来,光读不买的,但奇怪,店员也不干涉,反而辟出一角,设置长椅方桌,让这些囊中羞涩的爱书人一次读个够。类似的可爱体验,网络书店是不会给你的,在网络书店买书,那就是买东西(而且未必满意),而逛实体书店,却能把买书的过程成功地升华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网络书店的确有价格上的优势,但如果人们希望享受挑书和购书的这一过程,那么他多付一点钱,也会觉得是值得的,只要人们有这样的需求存在,实体书店就有存活下去的理由。
实体书店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满足爱书人的需要(情感需要和购书需要),而且也是一个城市人文气息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教养的标尺。海德堡之所以为海德堡,就是因为它有海德堡大学,而海德堡大学之所以为海德堡大学,是因为学校旁边有无数的书店和咖啡馆。对此,社会学家金耀基在《海德堡语丝》中有许多精彩的叙述,大家不妨找来一看。
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城市里,高品质的实体书店还是太少,一些书店还在勉力支撑、惨淡经营,惟其如此,我觉得它们更应该得到扶持(政府的和民间的),这不只是为了怀旧,而事关一个城市的品质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我衷心地期望,什么时候中国城市里的实体书店也能像洗浴中心那样多。爱洗澡(假设到洗浴中心是真的去洗澡)当然也不是什么缺点,但显然,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总比一个爱洗澡的民族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