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保荐项目成赚钱机器 平安证券与胜景山河的秘密
[世华财讯]昨日中国证监会向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出示警示函,并撤销平安证券胜景山河项目两名签字保荐的保荐代表人资格。相比于平安证券自2009年以来在IPO保荐业务上所赚取的巨额利润以及它所保荐的71家上市公司带给股市的伤害来说,这样的惩罚根本算不上什么。
胜景山河与平安证券始末
12月,对于偏居湘北一隅的湖南胜景山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胜景山河")来说,注定是一个难熬的月份。而作为"难熬"的节点--12月16日也注定被其所铭记。该日,一则有关"胜景山河涉嫌酿造弥天大谎"的媒体报道在广为传播的同时也让这家公司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而主导上述报道的为国内著名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它通过多位记者实地调查胜景山河5大优势销售城市,通过对各地卖场、超市、代理商等大量采访直指胜景山河"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消息发出后,国内各大媒体、网站随即转载。
对于上述质疑,根据《经济观察报》方面披露,胜景山河董事长姚胜也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不过,这样的回应在媒体的翔实调查前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引发更为深层的质疑。如,姚称,由于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供销产量不大,因而公司产品在内地各销售区域的销售数量有限。另外,鉴于节约销售成本的考虑,公司并未选择以超市、批发市场为主的传统营销渠道进行销售,而是更多采用酒店、团购、定向销售等营销渠道。但这与该公司披露"公司多采用直销如对本埠的KA等终端市场销售由公司统一配货、结算、收款"明显不符。
层层压力下,17日--上市日当天,胜景山河发出公告,申请暂缓上市。公告称,该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对公告中的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承担责任。对于暂缓之因,在上述公告中,虽然该公司仅仅表示"本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进一步落实",但17日下午,本报致电胜景山河时,该公司证券部一人士向本报透露,暂缓上市确实是因公司目前受"舆论"之困。
16日晚,胜景山河尚在深圳圣廷苑酒店如期举行了上市酒会,但在酒会开始之时,该公司负责人紧急赶往北京向证监会接受询问。随后,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表示,他们之前已看到《每日经济新闻》就胜景山河涉嫌IPO造假的报道,并要求该媒体记者将更为详细的文字材料以传真形式发送至证监会,并承诺证监会一定要严查。同时,作为深交所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也公开称,得知这个信息后非常重视,胜景山河按计划17日即将上市,因此交易所会迅速调查此事,并让相关人士将更为详细的材料发送至交易所工作建议与投诉邮箱。对此,17日,本报致电中国证监会,一工作人员称,证监会已着手调查胜景山河,目前尚无结果。至于胜景山河能否上市,这名工作人员称,将视调查结果而定。
尽管结果未出,就在胜景山河启动IPO前,古越龙山曾在很便宜地卖掉了持有的700万股股权。对此这样的错失上市盛宴,有报道称,古越龙山的解释是,虽然派了3位人员出任古越楼台(胜景山河原名)高管,但胜景山河上市筹划进行得很秘密,根据他们所委派人员的反馈信息,从来不知道胜景山河筹划上市的事。不过,在胜利山河招股说明书中,可看到,胜景山河此次首发1700万股,发行价格为34.20元/股,共募集资金5.814亿元,对应发行市盈率为85.50倍。其保荐人及主承销商均为平安证券,且平安证券在业内颇具盛名。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海通证券淄博营业部一分析师称,因媒体质疑而被迫暂缓上市的胜景山河IPO事件,确实十分罕见。但在乱象频生的中国证券市场,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而这样的声音也正在给外界带来了很多遐想,当然存在遐想的最终目的是中国股市IPO乱象系列不再加入典型案例。
平安证券的包装游戏
平安证券在业内可谓赫赫有名。投行业务以包装项目为能事,以至于所保荐的项目上市后业绩变脸、频频破发,并以胜景山河事件达到顶峰;研究部门的独立性成疑问,目前正陷于海欣股份 (600851:9.48, +0.76 , ↑8.72 ) 异常交易的调查中;向客户推荐的下半年"十大金股",却多达七家为平安证券自己保荐的公司,部分公司今年上半年还在为扭亏而努力。
从2008年的5个亿净利润,到2009年的10个亿净利润,再到2010年15亿净利润。平安证券的净利润涨幅可谓战胜了其它所有的国内上市证券公司。那么,平安证券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平安证券业绩快速增长的秘诀在于证券承销业务,亦即投行部门创造了快速增长的利润:平安证券证券承销业务的收入从2008年的5个亿增长到2010年的25个亿。利润严重依赖证券承销业务的格局始于2009年6月IPO的重启,而在这场"IPO盛宴"中,平安证券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更像是一场末日狂欢,这种竭泽而渔的态度在IPO重启两年后,已造成了诸多的病症。
在平安证券大口咀嚼IPO盛宴,并为业绩快速增长而欢声雀跃的同时,这家证券公司的形象也在急剧下降,以至于二级市场上部分投资者对其保荐的项目都心存疑虑并敬而远之--谁也不知道平安证券包装的第二个胜景山河何时出现,但至少你可以避开平安证券的项目。
Wind数据统计显示,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截止到今年7月5日,两市合计有625家新股发行,而当中便有71只为平安证券所主承销,占比达到11.36%,高居所有券商榜首。那究竟由平安证券所保荐的项目业绩质量又如何?我们从三个方向去考量平安证券保荐项目的质量:一是业绩变脸的数量,二是上市后破发的数量,三是过会被否的情况。
以平安证券从2009年IPO重启后保荐的上市公司为考量对象,衡量的时间段共分为两个阶段:在2011年以前上市并披露了2010年业绩的,考量其2010年业绩是否下滑;在2011年上市的,考量其2011年一季度业绩和预告的2011年半年报业绩是否下滑或亏损。
统计显示,共有16家平安证券保荐的公司登上业绩变脸榜,占其保荐的71家公司的比例超过两成。其中,更有恒信移动、当升科技、爱施德、国联水产、辉丰股份、宁波GQY六家上市公司出现连续变脸。
表一:平安证券保荐公司业绩变脸及破发情况一览
(时间:2009年6月-2011年7月5日)
上市公司 业绩变脸情况 是否破发
1恒信移动 2010年业绩下滑;2011年第一季度同比下滑46.86%。 破发
2当升科技 2010年业绩下滑;2011年第一季度同比减少42.82%。 破发
3爱施德 2011年一季度同比减少41.23%;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30%-40%。
破发
4朗科科技2010年业绩下滑;预计2011年1月-6月累计净利润出现大幅波动。
破发
5大金重工2011年一季度同比减少48.08%;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为20%-50%。破发
6宁波GQY 2010年业绩下滑;2011年一季度同比减少91.4% 破发
7多氟多 2010年业绩下滑。 破发
8国联水产 2010年业绩下滑;2011年第一季度亏损,预计2011年上半年仍然亏损。
破发
9辉丰股份 2010年业绩下滑;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为30%-50%。破发
10嘉寓股份 2011年一季度同比减少22.74%。破发
11劲胜股份 预计2011年1-6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约50%左右破发
12智云股份 2010年业绩下滑。 破发
13高乐股份 2010年业绩下滑。 破发
14朗科科技 2010年业绩下滑。 破发
15中科电气 2010年业绩下滑。 破发
16通源石油 2011年一季度亏损1185万元。 破发
以恒信移动为例,资料显示,恒信移动上市前三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996.34万元、2733.88万元、4181.41万元。以此计算,恒信移动2008年、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6.94%、52.95%。但是令投资者失望的是,恒信移动上市之后业绩不仅未能延续此前的高速增长,反而出现了连续的业绩变脸。恒信移动2010年的实现净利润下滑至2320.87万元,仅为2009年净利润的一半多一点,而2011年第一季度仍然持续出现了46.86%的同比下滑。
在今年4月21日,恒信移动的一则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公告引起了媒体当时的关注。公司称,原计划于2011年4月30号达到可使用状态的移动信息业务平台改扩建项目延期至2012年4月30日。
移动信息业务平台是恒信移动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一大投向,而主要募投项目随意延期,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影响巨大。恒信移动在招股说明书中极力鼓吹的3G业务如今因为移动运营商政策的影响导致业绩持续下滑,而在恒信移动上市保荐的整个过程中,对上市公司募投资金用途的审核以及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判断应该是保荐人审核的重点,作为保荐人的平安证券并未做到尽职。
有接近平安证券的人士曾表示,平安证券在保荐和承销IPO项目时,就像一个流水线一样,效率极高,项目周转速度明显快于对手。正是在这样一条流水线生产的部门里,制造了数量庞大的保荐项目,但项目质量却同时大大降低。
近半破发:市场错还是人错?
数据统计显示,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截止到7月5日,平安证券主承销的71只个股中,有33只个股出现了破发的现象,占比达到46%以上,这一比例显著偏高。是何原因造成了平安证券主承销的上市公司出现大规模破发的现象?
在上述"表一"可以直观看到"业绩变脸"与"破发"有极高的关联度。我们发现,除了今年以来大范围的创业板及中小板破发拖累以外,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低下是导致平安证券保荐和承销股票破发的主因,凡是出现了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就出现了破发的情况。
事实上,因发行机制导致的发行价过高,上市后出现破发,这种现象几乎在各个证券公司保荐、承销的股票上都可以看到。亦因为"破发"现象之普遍,市场上存在着"破发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的论调。"市场论"解释了"三高"情况下破发的普遍性,但仍然难以解释为何平安证券保荐的公司破发面积之广,破发幅度之深:
表二:平安证券主承销股破发后下跌幅度前十名
公司名称 最大跌幅(以复权后价格计算)
宁波GQY 53.38%
恒信移动 52.60%
英飞拓 41.82%
爱施德 41.47%
大金重工 41.13%
辉丰股份 37.97%
国联水产 36.02%
通源石油 35.62%
劲胜股份 33.89%
锐奇股份 32.82%
以"破发王"宁波GQY为例,该公司于2010年4月30日上市,上市第二天便进入了破发状态,接连几天的深跌后,一路攀高直至除权。除权后,宁波GQY再未有所表现,公司在6月18日也因为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佳被迫撤销股权激励方案。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宁波GQY在上市半年后便收到了宁波证监局《关于对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其募集使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被责令改正。这一则决定导致了平安证券保荐代表人张绍旭工作变动,由平安证券的另一保荐代表人朱军接替。
募集资金乱使用,加之上市不到两年,出现了一季度同比下滑91.4%的业绩,宁波GQY成为了典型的破发+业绩大变脸类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安证券在背后的"化妆师"的不良形象凸显。然而,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平安证券仍强调破发现象的出现源于市场因素,已明显有为自己造成的"人为因素"开脱之嫌。
3亿的"投行腐败"嫌疑
如果说在保荐项目上的轻率与"求量不求质"只是一种大扩容形势使然的工作态度问题,那么平安证券所保荐项目频繁出现的"突击入股"和隐藏在平安证券身后的"印鱼创投"现象,则已徘徊在利益输送和投行腐败的边缘。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钱业银及庆光梅等通过参股平安证券保荐项目,账面获利已超过3亿元。以2011年7月7日收盘价统计金通灵等6家公司中钱业银及庆光梅通过直接或间接持股的股份现值,合计约为3.8亿元,但由于金通灵、新海宜的入股成本无法具体获知,则参照入股成本和股份现值最高的嘉寓股份进行计算,嘉寓股份入股成本和股份现值的大致比例"1比3",据此进行估算,钱业银及庆光梅等入股这6家平安证券保荐项目的成本在8000万元上下,其账面获利应不低于3亿元。
钱业银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其与平安证券是合作关系,并且很多时候是"发现了好的项目,然后推荐给平安证券"。但钱业银显然并不是平安证券外聘的为公司提供投行项目的人员,为何以向平安证券推荐如此多的项目为己任?而通过参股的方式,钱业银自身又在这些保荐项目上多有利益关系,如何确保与平安证券的这种"合作"不偏不倚?双方在如此多的保荐项目上存在"共生"关系,这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亦属罕见。
(郑文良 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