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等新词频现,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增长,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省的文化建设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步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时期、新阶段。
西部网推出《陕西文化建设成就巡礼》专栏,集中宣传一批我省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集中展示我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视频新闻:今日点击 “一元剧场”的启示
陕西渭南“一元剧场”让秦腔焕发青春
2007年底,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创造性地建立了周末“一元剧场”,即每个周末组织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文艺节目,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票价。结果,不仅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也实现了政府、企业、剧团、观众多方共赢的局面。
剑走偏锋“一元剧场”救活一个剧团
陕西渭南市秦腔剧团是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剧团,有着辉煌的过去。该团曾培养出余巧云等秦腔艺术界泰斗级的名演员。他们排演的《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王鼎尸谏林则徐》等剧目,曾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种种原因,到剧场看秦腔的观众越来越少。由于没有门票收入,剧团不愿意排戏、演戏,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渭南秦腔剧团走上了下坡路。
面对剧团的困境,渭南市相关部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7年底,渭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商讨如何才能让剧团走出困境。最终,课题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社会效益入手,通过低票价把观众想办法拉回到剧场来。但是,票价到底定多低呢?有人说5元,有人说10元。最后,渭南市文化局局长华惠民一拍板,决定剑走偏锋,每张戏票只卖一元钱!
提及周末“一元剧场”开演的第一天,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剧团团长雷振宇仍记忆犹新。渭南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全部亲临捧场,能容纳1000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如此盛况,是渭南秦腔剧团十多年来没有过的。
周末“一元剧场”开幕之后,剧场里爆满的观众,给演员带来了激情,这种良性互动使这一活动越办越好。如今,剧团从无人问津,到商演不断,演出费也从以前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至少5000元,优秀的演艺人才更是不断地涌现出来。2010年春节前夕,在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中,渭南秦腔剧团演员党美丽荣获最佳演唱奖,赵超峰获得演唱一等奖。
谈到剧团如今的辉煌,雷振宇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一元剧场’,哪有剧团的今天!”
渭南市秦腔剧团:“一元剧场”让群众有戏看
渭南市秦腔剧团的团长雷振宇没有想到,他们的“一元剧场”活动,会在全国同行当中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前不久,中宣部也注意到了他们这个“小小”的改革,让他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理念创新和运行模式创新等方面总结一些经验,在全国推广。
从2007年底至今的每个周末,渭南的老百姓都能只掏一块钱就看场秦腔戏。老百姓高兴地说,一元剧场就是好,是低价位的门票,高品质的享受,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
“一元剧场”的蓬勃发展,使许多当地的企业从中找到商机,当地企业纷纷冠名赞助“一元剧场”的演出。刚开始时,很多人担心“一元剧场”坚持不了多久。为此,徐新荣市长还专门给“一元剧场”划拨了12万元的启动资金。而现在,“一元剧场”成了响当当的品牌。“一元剧场”通过两年的实践,已逐步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联姻、百姓受惠”的新模式。老百姓得到实惠了,政府让老百姓满意了,企业实现了宣传的目的,剧团也实现了自己的发展,“一元剧场”这种新的机制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链条,也实现了多方共赢。小小的一元钱,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给剧团带来了出路,给企业带来了商机,给文化服务产业的改革带来了启示,其意义不可小视。
但要真正使秦腔艺术得到发扬,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剧团、一个新的机制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周末“一元剧场”还远远不能完全担负起将秦腔发扬光大的重任,但只要有这种创新的精神和魄力,我们的传统戏曲发展就充满了希望。
渭南1元剧场的范本意义
继“周末1元剧场”后,由渭南市市委宣传部、渭南市文化广电出版局主办,又推出“周末1元电影”这一民生工程。
渭南市文化局副局长雷振宇说:“其实,戏曲和电影一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构建一个类似‘2131工程’的惠民模式,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周末1元剧场开幕之后,剧场里爆满的观众,给演员带来了激情,这种良性互动使这一活动越办越好。事实证明,1元的票价确实有观众市场。而已沉寂多年的市秦腔剧团驻地草市巷,自从有了“周末1元剧场”,每逢周五夜幕降临,就可看见夫妻相伴、好友相约、子女相陪,剧场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负责“周末一元电影”渭南市儿童剧院团长张先生说:“有了1元听秦腔的成功实践,推行1元看电影这个活动也算水到渠成,顺利得多。现在对于此项活动观众基本上都支持,而且我们以后还会加入更多的项目。”
据了解,拉开1元看电影这项活动的头炮是全国首部数字电影《铡美案》,上座率非常高。“我们的口号就是1元也能看大片。”
渭南市一元剧场的推行和发展,得到了渭南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据了解,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办好周末1元剧场。对此,市财政每年拿出12万元用于对周末一元剧场进行演出补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谢雨锋认为:“目前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何让文化、电影产业真正繁荣发展、走入百姓家,政府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渭南市政府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市场朝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目前,不少单位已经发现了“周末1元剧场”品牌的广告效应、内在价值。据了解,渭南市多家企业单位先后为周末1元剧场提供资金支持。周末1元剧场逐步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模式。
对于“渭南1元剧场”模式的借鉴,谢雨锋指出:“政府部门有没有经济反哺于社会的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可高昂的电影票价以及已经逐渐被年轻人淡忘的戏曲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并非一句口号就能简单完成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以经济、政策来丰富和反哺文化,这不能作为短期的一种炒作,而应该将其制度化、常态化。”
渭南原创“一元剧场”荣获全国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近日,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评审、公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渭南市“一元剧场”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100万元项目创建扶持资金。这是继2010年9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商标,2011年元月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创新奖,2011年3月被批准为渭南市着名商标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在全国入选的47个项目中, “一元剧场”独树一帜,特色鲜明,颇受专家好评。
“一元剧场”自2007年11月23日开办以来,每个周末以1块钱的票价向老百姓提供一场文艺演出的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戏剧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破解了基层文化建设中看戏难和戏曲传承的难题,同时破解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难题。
三年多来,累计演出近200余场,受惠群众近20万人。渭南市秦腔剧团也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创新发展、颇具实力的文艺院团。实践证明,“一元剧场”是一项深得民心、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惠民工程,既有效地服务了社会、服务了群众,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与热切关怀,也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下一步,“一元剧场”将借助品牌的良好形象和市场号召力、美誉度,进一步延伸服务领域,从一个院团参与扩张至全市院团,从渭南城区服务扩展至全市,并将开发网络产品、戏曲彩铃系列并投放市场,增强品牌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同时,实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声明:同城315诚信网产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邮箱:chanjinghan@163.com